季羡林(1911-2009),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散文家。他在德国留学的经历是其学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光。以下是关于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资料:
1. 留学时间:
季羡林于1930年获得清华大学公费留学资格,1931年赴德国留学,1934年获得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
2. 留学专业: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主要研究印度学、语言学和比较文学。他在哥廷根大学师从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瓦尔德施密特(Alwin Wolters)教授,专攻梵文和巴利文。
3. 学术成果: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如《梵文文学史》、《梵文文法》等,为我国梵文研究奠定了基础。他还翻译了《罗摩衍那》等梵文经典,使我国读者得以了解印度古典文化。
4. 留学经历对季羡林的影响:
德国留学经历对季羡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德国期间,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还接触到了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经历使他成为了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
5. 回国后的发展:
1934年,季羡林学成归国,回国后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从事印度学、语言学、比较文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力在我国学术界享有盛誉。
以下是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些具体资料:
1931年,季羡林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成为该校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1934年,季羡林获得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德国博士学位的学者。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与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有过交往,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还结识了德国著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的孙子,这对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对其学术生涯和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成为了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