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字体的演变先后顺序及对应的朝代大致如下:
1. 甲骨文: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这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2. 金文:商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有密切联系。
3. 大篆:西周晚期至秦朝,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大篆是汉字的一种书写风格,比金文更加规范。
4. 小篆: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小篆作为全国统一书体。
5. 隶书: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比小篆更加简化,书写速度更快。
6. 草书: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约公元200年-公元589年。草书是隶书的进一步简化,书写更为自由。
7. 楷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约公元220年-公元907年。楷书是汉字的一种标准书写形式,笔画规范,易于学习。
8. 行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约公元220年-公元907年。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书写速度较快,但比草书规范。
9. 狂草: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狂草是草书的一种,笔画更加自由奔放。
10. 瘦金体: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瘦金体是北宋书法家赵佶所创,字体细长,笔画有力。
11. 宋体:宋代至明清,约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宋体是印刷术普及后的一种标准字体,笔画清晰,易于阅读。
12. 黑体:近现代,约公元20世纪初。黑体是一种无装饰的字体,笔画粗细一致,常用于印刷和广告。
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演变顺序,实际上,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