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节选:
孔子者,鲁人,生于春秋之时,其学无常师,其教无常法。孔子师项橐,项橐年长于孔子,孔子师之。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既没,弟子散游诸侯,莫能得意。孔子生适齐,闻齐国有管仲、晏子之贤,遂往见之。管仲、晏子与孔子言,孔子曰:“吾闻齐桓公之霸,非管仲其谁与?”管仲曰:“吾闻齐桓公之霸,非晏子其谁与?”孔子归鲁,弟子问曰:“夫子之去齐,其故何也?”孔子曰:“吾闻齐桓公好色,恶直言,吾恐伤吾身也。”
孔子居鲁,行修必以礼,言必信,行必果,弟子称之曰“师”。孔子之世,诸侯多乱,孔子周游列国,欲求一明主以行其道,未得。孔子晚年,居家著书,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以传后世。
孔子卒,葬于鲁城北。弟子及鲁人皆以为圣,为之立庙,岁时奉祀。孔子之后,子孙世为鲁大夫,至孔子之孙孔伋,为鲁国大夫。孔子之学,传至孟子,孟子之后,又有荀子、韩非子等,皆宗孔子之学。
孔子之道,传至汉,汉武帝好儒,尊孔子为圣人,立孔子庙于京师,岁时祭祀。孔子之道,遂为后世儒家之宗,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