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而铸兵”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原文是“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里的“斗而铸兵”指的是古代铸造兵器的一种方法,通过斗的方式,将金属熔化后铸造成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