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见的定量分析法及其理论依据如下:
1. 气相色谱法(GC)
理论依据:气相色谱法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而实现分离。固定相通常是固体或涂覆在固体表面的液体,流动相是气体。当混合物通过色谱柱时,不同组分因分配系数不同而以不同的速度通过色谱柱,从而实现分离。这种分离原理基于“相似相溶”原理,即相似性质的物质更容易相互溶解。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理论依据: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类似,也是基于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不同来实现分离。不同之处在于,HPLC使用液体作为流动相,而GC使用气体。固定相可以是固体或涂覆在固体表面的液体。HPLC分离原理同样基于“相似相溶”原理,但更侧重于不同分子与固定相的相互作用力差异。
3. 质谱法(MS)
理论依据:质谱法是一种用于测定分子质量和结构的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测物质电离成带电粒子,然后在电场和磁场的作用下,根据带电粒子的质荷比(m/z)进行分离和检测。质谱法可以提供分子质量、分子结构、同位素分布等信息,是分析复杂混合物的重要工具。其理论依据包括:
电子碰撞电离(EI):将分子与电子碰撞,使其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的离子。
场解析(FP):在电场作用下,根据带电粒子的质荷比进行分离。
磁场解析(MF):在磁场作用下,根据带电粒子的质荷比进行分离。
以上三种定量分析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分析对象和场合。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和分析目的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