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八股起源于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其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等。这些经典的内容往往非常抽象,难以理解,考生在准备考试时,为了应对考试,就形成了所谓的“八股文”。
“八股文”的特点是结构固定,分为八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具体来说,这八个部分分别是:
1. 破题:点明题目中的关键字或关键词,解释其含义。
2. 承题:承接破题,进一步阐述题目的含义。
3. 起讲:从题目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入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5. 起股: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6. 中股: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
7. 后股:总结前面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8. 束股: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这种固定的格式和内容,使得考生在准备考试时,只需按照这个模式进行写作,而不必深入思考问题。因此,白话八股文虽然形式上看起来文采飞扬,但实际上内容空洞,缺乏创新。
白话八股的起源,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在明清时期,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成为官员,而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因此,白话八股文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