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乐不为”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原文是:“王曰:‘吾何以识其不仁也?对曰:“恶得有仁心哉?有仁心者,无有不善也。有不善者,非仁也。吾以是识之。”王曰:‘何谓也?’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能得也。事之以犬马,不能得也。事之以珠玉,不能得也。乃属其耆老,与之谋曰:“吾与狄人,交恶也。吾将吾国家之所有,以与吾百姓,与之更始,与之追利,与之避害。可乎?”对曰:“不可。”王曰:“何也?”对曰:“吾闻之也,天子不臣诸侯,诸侯不臣天子。今吾与狄人,交恶也,吾将吾国家之所有,以与吾百姓,与之更始,与之追利,与之避害,是以吾百姓之利,为吾利也。吾百姓之害,为吾害也。是以吾与狄人,交恶也,吾将吾国家之所有,以与吾百姓,与之更始,与之追利,与之避害,可乎?”王曰:“善。”对曰:“何乐不为?”’”意思是说,大王问孟子如何识别一个人是否不仁,孟子回答说,有仁心的人没有不善良的,有不善良的人就不是仁人。大王问孟子这是什么意思,孟子回答说,大王曾经居住在邠地,狄人侵犯,大王用皮币、犬马、珠玉去事奉狄人,都不能得到狄人的好感。于是大王召集长老们商议,说:“我和狄人关系恶劣,我将我国的国家财富分给百姓,与他们共同开始新的生活,追求利益,避免危害,这样可以吗?”孟子回答说:“不可以。”大王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我听说,天子不臣服诸侯,诸侯不臣服天子。现在我和狄人关系恶劣,我将我国的国家财富分给百姓,与他们共同开始新的生活,追求利益,避免危害,这是将百姓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将百姓的危害视为自己的危害。因此,我和狄人关系恶劣,我将我国的国家财富分给百姓,与他们共同开始新的生活,追求利益,避免危害,这是何乐而不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