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析秋毫”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精明,连极细微的事物都能分辨得很清楚。具体原文如下: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之德,舜之功,禹之迹,伊、周之度,孔子之业,皆载在《诗》、《书》。上纪唐、虞,下至秦、汉,编次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记轩辕,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矣。并时异世,年差不明,作十表。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作八书。详观秦、汉之间,通人学者,其言有五:曰《诗》有六义,其义一也;曰《书》有五经,其义一也;曰《礼》、《乐》损益,其义一也;曰《易》、《春秋》,其义一也;曰《诗》有五言,其义一也。家诗、三家《诗》,言《诗》有五义,为五家诗;家《易》,言《易》有四义,为四家易;家《春秋》,言《春秋》有五义,为五家《春秋》。故有五经、六义、八书、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凡三十篇。为百三十篇,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故曰‘著乎竹帛,传乎后世’。臣子之业,亦称述而已。至于不才,年又晚,终不能有所称述。为太史公者,其废乎!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言《尚书》;禹汤之王,言《夏书》;周之王,言《春秋》。圣人所称道,千载一时也。’余至大行,北逐匈奴,南取江陵,并吞巴蜀,天下大定。乃论次其文,作《太史公自序》。”
这里的“利析秋毫”并非直接出现在这段文字中,而是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史记》这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