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中国并没有像东汉末年那样分为具体的“州”这一行政区划。东汉末年,由于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的削弱,州这一行政区划已经变得相对松散。进入三国时期,各政权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
曹魏控制下的北方,大致保留了东汉末年的州制,但具体州的划分与东汉时期有所不同。曹魏时期,北方大致分为九州:
1. 并州
2. 青州
3. 徐州
4. 扬州
5. 兖州
6. 冀州
7. 幽州
8. 豫州
9. 兖州(又分东兖州和西兖州)
蜀汉和东吴的行政区划则更加灵活,根据各自的统治需要,设置了不同的州郡。蜀汉在益州地区设立了多个州,而东吴在江南地区则设置了更多的郡县。
因此,三国时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州”划分,而是根据各政权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