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这句话的典故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有关。
当时,鲁国的大夫庆父因为不满鲁僖公的统治,密谋发动政变。他打算先除掉鲁僖公的亲信,然后一举推翻鲁僖公的政权。为了试探鲁僖公的反应,庆父故意在鲁僖公面前侮辱了他的亲信。鲁僖公得知后,没有表现出愤怒,反而对庆父说:“士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说,如果连士人都可以忍受这样的侮辱,那还有什么人不能忍受呢?这句话表明了鲁僖公对庆父行为的极度不满,同时也表达了鲁僖公的宽容和气度。
后来,“士可忍,孰不可忍”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忍无可忍,达到了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