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年无月”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意思是指时间无法确切地记载或推算,用来形容时间非常久远或事情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具体原文如下:
“年表始于黄帝,盖取近是。论次《春秋》,表经纪年,颇有所省改,亦移略。重为之,起黄帝,止获麟,自太初元年至于建元元年,讫获麟,凡百三十岁。太初元年,岁在丙子,正始元年也。今所记,起上世黄帝,讫获麟,耳目欲极无穷,意思未尝有穷已。至于所闻,近古以来,考之行事,百年之间,独有周文、孔子,以王道施之,所以不同万世。周道衰废,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春秋》繁杂,岂若其约易为?其文长,其事隐。是以君子俭于其文,详于其辞,不肯详其事。然其略说,亦足以见圣人之志矣。故论次其事为《春秋》,约其辞为《春秋经》,去其繁重,存其指要。故吴太伯采三代之礼,有至理存焉。夫周室衰而《春秋》作,孔子受端门之命,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难行也,故述往事,考之行事,兴于《诗》《书》,称于《礼》《乐》以俟后圣。是以君子大居正,思不出其位。”
这句话中,“有年无月”的意思是指从黄帝到孔子所经历的时间非常久远,具体年份无法确切记载。